買什么保險合適,大多數想買保險的人士所困擾的問題,特別是對保險不是太懂的。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保險的一些相關名詞,如保險費率、保險利益、保險價值。保險費率是應繳納保險費與保險金額的比率。(費率=保險費/保險金額)保險費率是保險人按單位保險金額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的標準。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又稱可保利益。保險價值是指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時作為確定保險金額基礎的保險標的的價值,即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所享有的保險利益在經濟上用貨幣估計的價值額。
一般說來,在寶寶出生30天后,就可以為他們選購保險產品,主要有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教育金儲備險等。但寶寶剛出生時,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能抵抗大部分的病毒,一般在6個月之內不太容易生病,爸爸媽媽們不用急著給寶寶買保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比較容易發生磕磕碰碰,也比較容易患感冒、發燒、腹瀉甚至肺炎等疾病,因此,意外和醫療保險就很必要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的醫療保險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補償型,以實際發生的全部費用為賠付上限,不會重復賠付,這類保險同時購買多份意義不大;另一種是根據診斷書賠付的大病險,只要證實寶寶確實患上保險范圍內的疾病,保險公司就會賠付相應的額度,這是可以重復賠付的,可購買多份。
50歲以上老人買保險,應該考慮純保障型產品,這樣可以用實惠的價格獲得較好的保障,還能避免保費倒掛現象。一般來說,消費型意外險和健康險、保障型壽險都是不錯的選擇:
1、50歲以上老人的身體機能在慢慢衰退,可能遭遇的意外風險明顯增多,風險承受能力也在減弱。
2、50歲以上老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減弱,患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50歲的人在做好意外保障后,建議再挑選份適合的消費型健康保險。
3、50歲以上老人要想在保障自身的同時,給家人留有一定的經濟安慰,可買一份保障型的定期人壽險,這樣能避免保費出現倒掛。
對于年輕人來說首先完善社保。
商業險考慮“意外險+醫療險”。
從風險的角度,意外可能導致的后果不外乎身故和殘疾,前者會對家人帶來情感的傷害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后者會導致收入銳減,支出劇增,令自己和家庭陷入窘境;而健康方面的主要風險在于,萬一患重大疾病,將面臨工作能力的減弱或喪失、高額的醫療費用等困境。因此,應當根據當前收入的情況,考慮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規劃好相應的人壽、意外以及健康醫療的保障金額。
最后,在完善保障后,考慮理財,理財的方式有很多種,不限于保險。
買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先保障后收益。要先做好個人的保障之后,再考慮投資理財、偏重收益的保險。或者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考慮險種組合,將保障收益一并解決。建議30歲的中年人考慮意外險+醫療險+養老險,畢竟30歲已經是家庭的頂梁柱,需要防范意外風險發生造成家庭的崩塌。其次雖然人在壯年,但并不意味著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醫療也要考慮。最后,該考慮為自己做個養老儲蓄了。
生育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在職業婦女因生育子女而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及時給予生活保障和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
主要包括兩項:一是生育津貼;二是生育醫療待遇。生育險待遇不受戶籍限制,參加生育保險的人員,如果在異地生育,其相關待遇按照參保地政策標準執行。
失業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之一。
失業保險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滿5年的,最長可領取12個月的失業保險金;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滿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為24個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有關規定,從2016年5月1日起,將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截止2017年4月,至少已有10個省份出臺政策,將失業保險總費率由1.5%降至1%。
工傷保險,又稱職業傷害保險。工傷保險是通過社會統籌的辦法,集中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建立工傷保險基金,對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遭受意外傷害或職業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勞動者及其實用性法定的醫療救治以及必要的經濟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這種補償既包括醫療、康復所需費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費用。